当地时间7月12日晚,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在美国伯明翰举行,由常州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吴照华以19.284分夺得男子刀术棍术全能冠军。
正在进行的第二十届省运会中, 常州男、女篮包揽篮球14-15岁组冠军;青少年部女子手球项目12-13岁组冠军、16-17岁组冠军;青少年部曲棍球常州女曲包揽三个组别的所有冠军……
近年来,常州的手球、曲棍球、篮球等队伍,一直是各类比赛的夺冠热门,这得益于常州创新打造的“体校主导、一校多点、教体融合、产业支撑”青少年体育人才模式。
本届省运会,来自新北区实验中学的女篮,在五人制14-15岁组比赛中夺冠。新北区实验中学是常州市推行“市队校办”模式的典型。
新北区实验中学校长徐婉:“这部分学生的文化科目教育以及生活管理,由我们学校来提供,他们运动的技能由体育学校的专业教练来指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金字塔尖”想要有好球员,“塔基”就要夯实筑稳。为夯实“塔基”,常州自2017年起,启动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遴选了不同学段共30所实验学校,并提出了学校体育“六个一”的改革发展目标:
即在每一所学校建设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每一所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要求每一所学校至少创建一个体育特色项目;每一个年级至少成立两到三个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在每一个班级至少开展一项经常性体育活动;每一个学生从小学开始至少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使之成为自己终身喜爱并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
作为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的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低年级围绕篮球开展富有趣味性的“小小运动会”;中、高年级每年5月开展班级篮球比赛,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体育风景线。
常州特色的青少年体育人才体系,让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得到及时补充与培养,为提升常州体育整体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届省运会我市共有1692名运动员参加青少年部33个大项、近800个小项的比赛。
2019年,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常州培养输送的运动员7在19个项目上获得38枚金牌。
2021年,在十四届全运会上,常州运动员获得11枚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
2021年,我市共有7名运动员代表中国出战东京奥运会,获得1枚铜牌、1个第七、4个第九、1个第十的好成绩。
家住常州经开区潞城街道嘉州枫景苑的陈玉珍,每天早晚饭后,都会到小区门口的健身站点运动一小时,“出出汗,全身通透,整个人舒服多了。”
早在2012年,常州在全省率先推出《常州市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全面启动“10分钟体育健身圈”,树立“体育即民生”的创新理念。
6月10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70周年全民健身主题活动暨2022年江苏省“长江经济带”全民健身大联动主会场活动在三江口体育公园隆重举行。
近年来,常州奋力擦亮“常有健康”民生名片,持续开展运动龙城大联赛活动,每年为市民提供免费参与的群众性赛事活动30余项,每年由体育社会组织承办省级以上赛事和自发举办群众性赛事近300余项。
“十三五”时期,常州率先建成全省首批“10分钟体育健身圈”达标城市和首批全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截至目前,市、辖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自然村(居民小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城乡一体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日趋完善,全市80%以上的镇(街道)建成以篮球馆(游泳馆)为主体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84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三。
这几年,常州成功举办了一系列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马拉松、手球等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大赛事。
常州连续10年举办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并获得2018—2021中国羽毛球公开赛承办权,升格为世界巡回赛第二级别赛事,与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同一级别,全球仅3站;
连续8年举办西太湖半程马拉松赛,并荣获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和国际田联“银标赛事”称号,2020年首办中国马拉松精英排名赛;
连续6年承办CBA联赛、连续6年承办全国女排联赛,连续2年举办中国网球巡回赛常州公开赛,成功承办亚足联U23锦标赛、中国之队女足邀请赛、中国男(女)篮国际邀请赛、足协杯赛、中甲联赛、“龙城杯”国际足球赛等一系列洲际、国际足球赛事和职业赛事。
这些赛事已经成为宣传城市形象、弘扬体育精神、营造健身氛围、普及运动项目的重要平台和靓丽名片,常州优美现代的城市环境、科学高效的组织能力、文明热情的市民形象被广为传播。
今年2月,蔡斌成为中国女排新帅。他离开江苏中天钢铁女排队前,特地来常州做了一场报告会。会上他的一席话透露出这座体育新兴城市快速成长的密码。
我觉得常州是江苏女排的福地,因为我们的主场设在常州,所以也得到了常州方方面面的支持。在这里一并对常州市政府、常州市体育局、包括常州大学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