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球员来说,世界杯都是象征着无上荣耀的最高殿堂。能够代表自己国家征战,即便世界杯的竞技水准不如欧冠,但仍然可以被誉为足坛影响力最为广泛的赛事。在世界杯上,每位可以获得出场机会的球员无疑都会拼尽全力为国家效力。但在历史上,即便是世界杯这样的顶级赛事,也出现过为人所耻的“默契球”事件,其中一个事件居然发生在两大足球强国的较量间,时至今日都在被欧洲球迷所讨论不息。

想要介绍这场争论不休的“默契球事件”,我们先要来为大家简短普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事情发生在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上,根据抽签规则,24支参赛球队根据实力被分为4个档次,东道主西班牙与阿根廷、巴西、英格兰、意大利以及联邦德国成为种子球队,其余的球队则根据他们当时的国际足联排名进行分档。作为种子球队的联邦德国实力强劲,他们与阿尔及利亚、智利、奥地利分在第2组。

从实力来看,西德队的纸面实力自然要远远强于阿尔及利亚、智利以及奥地利。但从当时的世界足坛格局来看,大洲与大洲之间的实力差已经在逐渐缩小,而那几年的西德队面对中游球队也绝非轻易就可以拿下胜利。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开赛前的球迷们形成了舆论两极——一部分球迷认为西德队的实力仍然可以确保他们在小组赛中碾压出线;但另一部分球迷则不看好西德队,认为他们在当时的状态并没有办法在面对阿尔及利亚等队时确保拿下胜利。

1982年6月16日,小组赛首轮展开,全场占据优势的联邦德国却陷入了机会把握能力不佳的怪圈,他们的进攻群虽然能够创造出禁区内的威胁进攻,但却迟迟无法完成致命一击,反倒是纸面实力更弱的阿尔及利亚及时抓住机会打入两球,最终比2:1击败联邦德国,拿下小组赛的关键三分。

种子球队在首轮即爆冷输球,这让德国队的压力瞬间暴增。由于奥地利在首轮1:0小胜智利,更让联邦德国在积分榜上的位置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西德队在第2轮顶住压力,重新找回了熟悉的进攻感觉,最终以4:1大胜智利,夺得当届世界杯的首场胜利。但由于他们在首轮爆冷输球,积分榜上的形势出现了巨大变化——联邦德国在两场比赛中取得1胜1负的战绩,以两分劣势落后于奥地利,在两轮比赛结束后排在积分榜第2位(奥地利在第2轮比赛中2:0战胜阿尔及利亚)。

要知道,阿尔及利亚尽管排在第三,但他们的积分与联邦德国完全相同,只是因为净胜球数稍稍落后,还暂时排在第3位。而在最后一轮的比赛中,西德队将直接迎来小组第一奥地利的挑战,而阿尔及利亚则会面对当届赛事表现极其糟糕的智利。从此前双方的整体情况来看,西德的压力无疑更大,如果他们在正面面对奥地利的比赛中输球,而阿尔及利亚战胜智利,他们就将在小组末轮被阿尔及利亚反超,不得不接受小组出出局的尴尬命运。

对于世界杯劲旅德国来说,这样的结果完全无法接受。因此,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西德队必须在面对奥地利的比赛过程中全力争胜。放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如果小组在末轮同时开赛,西德队则没有观察对手比赛结果来调整战术的空余时间。但在当时,尚且还没有实行同一小组最后一轮要同时开赛的规则,因此阿尔及利亚与智利的比赛早先进行,他们最终3:2战胜智利,在3场比赛中拿到4分。

这样一来,西德队如果想要出线,意味着他们必须在战胜奥地利,且保证自己的净胜球数超过奥地利。而对于奥地利来说,如果他们在最后一轮输球,原先较为稳定的出线形势也将发生变化,如果他们净负3球或者3球以上,就将在小组最后一轮被联邦德国和阿尔及利亚反超,落入小组赛第3名。

按照常理来说,联邦德国并不用站在奥地利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他们只需要全力出击,争取以尽可能多的净胜球数拿下胜利即可。但对于奥地利来说,他们或许可以接受输球的结果,但一定不可接受大比分输球。由于联邦德国和奥地利都处于欧洲,且两个国家的关系在当时较为密切,这就为后来的“默契球悬案”埋下了伏笔。

而面对第1次参加世界杯的阿尔及利亚,联邦德国和奥地利这两个“老油条”似乎就开始动上了歪心思,在两队展开得直接较量中,一系列迷之操作随之应运而生。

比赛开始阶段,一系列发展还十分正常。比赛第11分钟,赫鲁贝施用一个精彩的头球破门帮助联邦德国首开记录。上半场结束之时,联邦德国暂时以1:0领先,如果按照这样的比分结束,联邦德国与奥地利将携手出线,而一度获得出线优势局面的阿尔及利亚将掉入第三。

但对于联邦德国来说,那时的他们可没有那么多的心思考虑阿尔及利亚。比赛上半场虽然保持了清白之身,但不代表他们的防守就稳如泰山。恰恰相反,奥地利的进攻可谓是颇具威胁,他们的边路传控体系颇具成熟,一度把德国队熟悉的阵地防守压缩在禁区内,门前可谓是风声鹤唳。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球迷们自然乐于欣赏这样一场精彩的比赛。但比赛进入下半场后,局势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半场屡屡打出威胁进攻的奥地利似乎放弃了进攻的念头,转而集中更多兵力于己方半场进行密集防守。要知道,当时的他们还一球落后,更何况联邦德国如果以三球或三球以上的比分胜利,他们仍然逃不过淘汰的命运。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奥地利居然选择一种如此软弱的方案应对,实在让人有一些大跌眼镜。

如果奥地利全面收缩,对于联邦德国来说,似乎应该全面压上,试图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扩大比分,以保证他们能够稳稳拿到三分。但让人惊讶的是,联邦德国似乎也对进攻失去了兴趣,他们在下半场比赛中长时间使用一些软绵无力的短传,向前传球的尝试只能用寥寥无几来形容。因此,与上半场的针尖对麦芒截然不同的一面出现了——落后的奥地利不愿发动进攻扳平比分、领先的联邦德国也不愿意他们进攻来扩大优势,双方在一种极为枯燥无味的氛围中将比赛推进。

眼看着两队的表现,即便是联邦德国队和奥地利队的球迷也感到非常不满,他们不断发出嘘声,试图以此刺激场上的球员,他们赶快发动进攻。而对于阿尔及利亚一方的球迷来说,他们似乎看透了两队的默契球,一些阿尔及利亚球迷甚至挥舞着钞票,来对联邦德国和奥地利的这种行为表示不满。

即便如此,场上的局面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比赛的最后10分钟,更是成为了世界杯史上最令人乏味的一段时间,联邦德国和奥地利完全放弃了进攻,几乎是以“明牌”的方式耗掉了最后的比赛时间。就这样,联邦德国凭借着1:0击败奥地利所拿到的两分,成功登顶小组赛积分榜;而奥地利的净胜球在面对阿尔及利亚时也维持住了优势,以小组第二成功出线,而阿尔及利亚则在同积四分的情况下以小组第三尴尬出局。

根据数据显示,两队的比赛传球成功率都达到了90%以上,证明无论是联邦德国还是奥地利,比赛过程中使用威胁球传递的次数都非常之少。而在本方半场,奥地利的传球成功率更是高达了99%,联邦德国的传球成功率也达到了98%,证明双方并不会进行太大规模的高位逼抢。换而言之,只要在己方半场拿球,对手不会施加任何压力。

这种明面的默契球实在无法让球迷和媒体满意,比赛结束后,即便是赢球一方的联邦德国媒体也对球队这种“肮脏”的做法表示了不满。在接受采访时,就有记者明确对球员提出了抗议,但无论是联邦德国还是奥地利都对此事避之不谈。在西班牙,有媒体用“希洪之耻”来形容这场比赛,而在阿尔及利亚,观看了这场比赛的球迷们更是激起了无尽的愤怒,极端者甚至走上街头烧毁联邦德国产品,而前往西班牙观看的阿尔及利亚球迷也在各个场所高吼“假球假球!”

比赛结束后,许多阿尔及利亚球迷包围了联邦德国所在的酒店,严格限制球员们的冲动,他们整日整夜围在酒店下高声抗议,德国门将舒马赫不堪骚扰,甚至与球迷们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位德国门将朝阿尔及利亚球迷们扔水平和垃圾,而球迷们则也用相同的方式回击,两方险些发生肢体上的冲突。

另有一些极端的球迷则做出了更加疯狂的举动——他们居然当众将一面德国国旗烧毁。对于这些德国球迷来说,球队的胜利固然重要,但若是以这种肮脏的方式胜利,实在不值得任何喜悦。

从比赛的过程来看,这场比赛似乎可以被轻易定义为一场默契球。但即便时隔多年,德国国家队和奥地利国家队的口风仍然严密,他们始终拒绝承认两队在当时达成过任何有关于默契球的协议。所谓消极进攻,只是在具体情况下所进行的战术选择罢了,两方并不存在踢假球的情况。

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从当今世界足坛的舆论来看,人们还是普遍对于两个国家队的官方说辞进行反对。一些媒体找出了些许蛛丝马迹,在比赛第10分钟联邦德国取得领先后,奥地利的门将突然戴上了一顶白色帽子。事后一些媒体分析,这顶白色帽子的出现给场上的其他球员传递的一个信息——全部停止进攻,用一种极端无聊的方式消耗掉比赛。

这种说法或许有一定道理,但不至于称作所谓的事实真相。毕竟,即便放在硬件设备高度发达的今天,门将因为太阳光线刺眼而选择在比赛中戴上帽子案例也数不胜数。不过考虑到这场比赛的漏洞实在过于明显,面对阿尔及利亚球迷的反复上诉,国际足联官方宣布将会对此事进行调查。

但最终的结果对于阿尔及利亚球迷来说实在有一些遗憾,国际足联经过调查后宣布,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联邦德国和奥地利在赛前达成了某种默契。因此,即便两方球员在场上的表现非常消极,是出现了完全放弃进攻的情况,国际足联仍然无法为这场比赛定性,只能以“战术选择”为由结案。

不过这件事情也为一项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由于联邦德国与奥地利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迫于巨大的外界压力之下,国际足联在当届世界杯结束后即出台了一项新规——此后每届世界杯,同一小组的最后一轮比赛必须要同时开球,以防双方据此机会创造默契球。

这一规则实行到今天,或许没有办法完全避免默契球的出现。但从一定的角度来说,这一规则的出炉也让如此明目张胆的默契球绝迹。站在这一角度来说,阿尔及利亚虽然成为了最后一个受害者,他们为足球规则的推动还是做出了贡献。

【时隔25年,阿尔及利亚终于等来了线年,尽管外界的猜测不断,但始终没有当事人就此事的真实情况进行说明。因此,论是媒体和球迷的所谓论调都只是猜测,根据国际足联的说法,这场比赛的内容仍然被界定在战术使用的范围内,并没有办法定性为一场“默契球”。

到了2007年,终于有一位货真价实的当事人站了出来,为我们揭开了事实的真相。其实从那场比赛的录像来看,场上的22人并非全部都参与到了所谓的默契球事件中。至少对于奥地利沙赫纳来说,他是唯一一个还在不断努力的球员。尽管沙赫纳个人的努力没有办法改变比赛的最终结果,至少也为多年后真相揭开埋下了伏笔。

2007年,沙赫纳在接受图片报采访时,首次正面提及了这一事件。沙赫纳明确表示,在中场休息时,当时效力于德甲的奥地利球员和他们认识的联邦德国球员达成了互不进攻的约定。沙赫纳当时并没有在德甲效力,因此无论是队友还是对手都没有告诉他这一事,当他在下半场全力冲刺试图扳平比分时,意外发现队友的态度明显十分懒散,这才逐渐发现了事情不对劲。比赛结束,他反复询问队友事实真相,才得知了原来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默契球。

布里格尔在那场比赛首发出场,外号“压路机”的他对媒体说道:“25年前,西德确实做了一个要将阿尔及利亚淘汰出去的圈套,而且,联邦德国也得到了奥地利的同意。尽管那场比赛的情况非常明显,但国际足联最终却决定谁也不处罚,我只能对阿尔及利亚的球员和球迷表示抱歉,他们的确应该晋级。”联邦德国和奥地利都有当事人站出来承认事实,尽管这件事情并没有得到任何官方的承认,但情况已经板上钉钉——在遥远的1982年,初到世界杯赛场的阿尔及利亚遭遇了一场“”的默契球,让他们最终被阻挡在淘汰赛大门外。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坚决默契球的出现。尽管有人认为默契球也是战术的一种体现,但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单纯功利性的取得理想结果,无疑也违背了世界杯赛事的初衷,这是所有球迷都无法接受的。

国际足联虽然拒不承认当时联邦德国与奥地利存在默契球情况,也坚持不对此事进行调查。从最后他们的行动来看,国际足联也充分吸取了这件事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后出台的一系列规定也证明了他们打击默契球的决心。在当今世界足坛,默契球或许时而仍然会出现,但概率价值当年明显低了许多,这都是无数前辈用血与泪的教训所换来的成果。站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感谢1982年的阿尔及利亚。

Tag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